世界文化遺產:“天地之中”歷史建筑群之會善寺
河南學習平臺
會善寺,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的積翠峰下,左依象鼻山,右靠臥龍嶺。
會善寺
會善寺沿革
北魏孝文帝時(471—499年),曾在此建造離宮,后改為寺。
孝明帝正光元年(520年),復建閑居寺,僧眾千余,堂宇千間,十分興盛,隋開皇時,賜名會善寺。
武則天巡幸嵩山至寺,拜道安禪師為國師,稱老安國師。賜名安國寺,并送鎮國金剛佛像置于寺內。五代時高僧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。后兵亂焚毀,宋太祖開寶初年,募化重興,漸復舊觀。開寶五年(972年),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。
明末,寺院廢毀。清代以后曾有重修,并建了山門和東西廊房三十余間,時為嵩山一代的名寺。寺內有殿房、造像、碑刻、古塔、戒壇遺址等。
新中國成立后,多次對此進行修繕。
會善寺的歷史建筑
會善寺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就是元代大殿和凈藏禪師塔。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會善寺大殿:
會善寺大殿系元代建筑,是元代少有的現存實物例證之一。其建筑形制、技術對我國建筑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。
會善寺大殿
該殿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歇山式琉璃筒瓦房,磚木結構,面積為240平方米。檐下所施斗拱構件,粗大樸實,昂首下垂。窗欞造型為連環龜背式,環環相扣,精巧別致。殿內四角有四個角梁造型流暢、大方、獨特,巧妙運用了數學、力學、建筑學原理,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殿內供有大型玉石佛像,殿前為大型磚砌月臺,月臺左側有清乾隆詩碑一通。月臺右側柏樹下,設有明成化年間鑄造的大鐵鐘一口,高一米余,重650公斤。
唐凈藏禪師塔:
建在寺西約半里許的山坡上,為唐玄宗天寶五年(746年)所建。平面八角,仿木磚泥結構亭閣式建筑。塔三層高約10米,周長16米余,塔身雕有人字斗拱和塔銘一方,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八角形磚塔。工藝精細,造型別致,在建筑史上有重要研究價值。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在《中國建筑史略》中稱:“凈藏禪師塔非常真實地反映了唐代仿木結構建筑,給研究人員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。”

凈藏禪師塔
凈藏禪師,系六祖慧能的高足弟子,自禪宗五祖亂法之后,形成以神秀為代表的主張“漸悟”的北禪和以慧能為代表的主張“頓悟”的南禪。由于歷史原因,北禪逐漸走向衰落,南禪逐步發展壯大。神秀之后,凈藏禪師作為禪宗七祖的代表人物之一,把主張“頓悟”的南禪帶回嵩山,使嵩山禪宗重新樹立了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,所以稱為“凈藏北歸”。凈藏禪師死于會善寺,因功德無量,唐玄宗為其建造靈塔,即凈藏禪師塔。
會善寺碑刻:
寺內現存東魏至清歷代碑刻二十四通,唐開元十五年(727年)道安禪師碑、唐大歷二年(736年)敕牒戒碑、唐貞元十一年(795年)會善寺戒壇記等,史料價值最高。
(原載于2008年6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《嵩山歷史建筑群讀本》)
來源:《嵩山歷史建筑群讀本》
作者單位:《嵩山歷史建筑群讀本》編輯委員會
責任編輯:杜向東 張蕾 曹琳